什麼是「錯題本」?為什麼孩子需要它?

這篇文章,又要來再次介紹錯題本啦!

不過在一開始,我想先聊聊:

什麼是「錯題本」?為什麼孩子需要它?

#為何需要錯題本

「錯題本」顧名思義,就是把做錯的題目整理下來,變成一種能反覆閱讀與理解的學習筆記。

我們那個年代,比較有「筆記」的概念,但不太有「錯題本」這種東西。我也是因為女兒們慢慢長大,開始接觸更多老師和學霸學生的分享,才發現:
在現在的國高中備考世界裡,「建立錯題本」幾乎是很普遍的觀念。

為什麼要做錯題本?以下是我自己觀察孩子學習與訪談一些成績優異的學生後,整理出來的幾個重點理由:

1️⃣ 真正搞懂錯在哪裡,而不只是「知道錯了」

我們常說:「搞懂錯在哪裡比分數更重要」,但——怎樣才叫搞懂?

透過錯題本,讓孩子把錯題重新寫一次,不只是填答案,而是加上簡短的觀念說明,甚至自己講解一次為什麼錯、該怎麼修正。

這個過程,才能確認孩子是不是真的懂了。

2️⃣ 防止「相同觀念錯一百次」

有些題目,只要數字變一下、敘述換一下,孩子就又錯。

代表他沒有掌握那類題型的核心觀念。

透過錯題本,把那些容易搞混、經常失分的類型收集整理起來,讓觀念一次釐清,避免相似錯誤一錯再錯。

3️⃣ 幫助大考前快速複習重點

不論是國三的會考還是高三的學測,要複習的內容量大到嚇人。

但你不可能每道題目重做,有時只能挑「自己不會的」來看。

這時候,錯題本就能成為你的「專屬弱點地圖」,一次打包自己曾錯過的題目與觀念,複習起來更有效率。

#錯題本什麼時候開始做最好

我認為最需要錯題本的階段是國中與高中,特別是升學考試壓力大時(國三、高三)。

但我也發現,國小階段開始練習這個習慣,其實很有價值。

以小女兒為例,她平常會寫練習卷,但不一定每題錯的都弄懂。

以前,她考前會拿不太會的題目再問我一次,但問完後就放在腦袋裡,沒系統紀錄。

有了錯題本後,這些題目與說明就能被寫下來。

考試當天早上拿出來翻一翻,臨陣磨槍效果也不錯!

而要升上國二的大女兒,她的日常有很多小考、段考,有著更多需要整理的觀念與錯題。

一開始還是有點抓不到頭緒,但寫久了,她會開始自己篩選——哪些才值得記錄與釐清,這正是學習進階的關鍵。

而且隨著累積,等到國三備考時,就不需要從零開始建檔,資料已經慢慢建立好了。

#錯題本怎麼整理比較有效

其實就跟我之前分享怎麼做筆記一樣,做錯題本的根本,是讓孩子自己在腦中做出知識的整理,絕對不是要比賽誰做的比較美。

所以我覺得除了整理自己不會的題目與對應的答案之外,大概就是一些重點注意即可

(以下會搭配之前開團的「𝗜𝗳𝗜𝗗𝗼 錯題訂正活頁紙」來說明)

1️⃣ 不只是貼題目,更要問自己:為什麼要記這題?

不論是手寫、影印還是剪貼,記錄方法都可以,但最怕「無腦貼題」——貼一堆卻沒想法。

錯題本不是題庫,是你「記得怎麼錯、如何改」的學習紀錄。

2️⃣ 各科分開整理,甚至同類型題目集中

很多人用普通筆記本,結果這頁是國文,下一頁變成數學,複習時很難找到相關內容。

𝗜𝗳𝗜𝗗𝗼 的設計是一張張活頁紙,可依照科目、單元、主題分類歸檔。

這樣就算是不同時間錯的題目,也能整合在一起,複習效率大幅提升。

3️⃣ 寫下的不只答案,還要有觀念重點與錯誤原因

這張活頁紙的格式中,有專屬欄位讓孩子寫下「觀念重點」與「錯誤原因」,甚至可以畫表格、寫筆記。

這讓錯題本不只是「錯題收集簿」,而是思考與歸納的場域。

久了之後,孩子會習慣主動整理題型,甚至開始建立自己的解題脈絡與邏輯。

4️⃣ 雖然一面只放兩題,但空間剛剛好

一開始我也覺得 B5 大小、一頁只放兩題好像有點浪費?

但實際用了以後才發現,空間夠,才能寫下完整觀念與說明。

甚至可以把觀念相近的幾題放在一起寫,把焦點放在「這類題目的解題思維」,而不是單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