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在大女兒小學六年級的事情
--
幾個禮拜前的周末下午,我載大女兒去同學家做科展實驗。
幾個小時後,大女兒忽然撥手機給我,跟我說她們現在才開始要做實驗,所以要我晚一點再去接她。
當時我還在納悶:
都過了兩三個小時了,你們才開始要做實驗?不會是玩得太開心而忘了做正事吧?
後來晚餐前接了她回家,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她們完全做不起來原本規劃要做的實驗,所以身為組長的大女兒只得趕緊帶著大家,立刻定了另一個能做到的新題目。
但是找到新題目後,卻又發現她們缺了一樣材料「小蘇打粉」,所以大女兒立刻決定拿著手機,衝下樓去買材料。
從便利商店、到寶雅、最後殺到了全聯,才終於買到小蘇打粉。因此拖了好幾個小時,才成功開始做實驗。
我問她:
妳第一次去妳同學家,你怎麼知道附近有哪些店?在哪裡?
大女兒:
我就直接查google map,然後就衝去看看
我:
可是你又沒有交通工具,怎麼去那些店?
大女兒:
我就用跑的啊!
.
好喔!居然完全沒有先想到要依賴大人幫忙,很棒!
–
幾年前,我自己設定了目標,希望大女兒在小學畢業時要有「自己承擔責任」跟「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從她五年級開始,我就開始「刻意」不主動幫她解決問題,從生活瑣事到學校課業,我都會盡量讓她自己想辦法搞定,可能會給她一些意見,但是就是不動手幫她。
就像科展這種事情,靠著家長的協助應該可以讓孩子輕鬆做出品質好、分數高的成果,但是即是大女兒這次擔任組長,我依然決定只提意見、不主動幫她解決問題。
做科展的一個多月過程中,看她面對一大堆情況,卻也扛起組長責任、自己想辦法跌跌撞撞完成。
(一開始想不到題目,也是靠自己去查歷年題目、問chatGPT)
即使做出的成果可能是哩哩啦啦,但是比起光鮮亮麗的成績,靠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應該會有更多的學習與收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