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孩子學習的「動機」與「目標感」

在陪伴女兒們培養一些能力、探索一些領域、鼓勵她們自我提升的過程中,在所有積極行動的啟動初期,我們總是要解決一個最根本的問題:

「為什麼?」,或者更精確地說「為了什麼目的?」

對孩子而言,這問題像是:

「為什麼要成績好,那對我又沒差」

「我現在沒有感興趣,幹嘛要去做那些事情?」

「為什麼這對我是很重要的?為什麼它很重要?」

「為什麼我要花這麼多時間跟努力做這件事?」

可能多數時候,爸媽們對於這樣的問題總是會用說教的方式去跟孩子說著一些大道理,或只是直接逼著孩子說「你做就對了!」

但是常常看到的結果是很多的孩子,逐漸在成長過程中沒了方向感,用一種沒有目標與夢想的態度,依著爸媽的說法敷衍過人生

然後在心裡想著:「如果我不在乎這些事情,那我就不用煩。反正不行我就這樣躺平,誰管以後會怎樣。」

所以我自己覺得,先陪著孩子從內在釐清這個問題,會遠比「要求孩子去做什麼、做到多好」更重要

如果要先給這個問題一個答案,我自己覺得那會是:「動機」+「目標感」

---

#動機

指的是「能讓孩子起心動念,感到興趣」的元素,可能是成就獎勵、可能是孩子本身的興趣、可能是同儕的影響、甚至可能是一時的心血來潮,

但不管這動機的起點為何,爸媽都可以順水推舟,以此帶動孩子的意願與行動,而不是僅止於專注於要求孩子怎麼做以及在意最後的成果

因為,當孩子可以對於各種事物一直保持著嘗試的動機時,他必然有機會找到屬於他人生的成功契機,就如同我曾經跟大女兒說的:

「你某一次的段考成績,之於你未來的人生,通常一點也不重要;但是你發現了願意投入時間的事情,卻可能會是你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

#目標感

雖然前面我提到「動機」的重要,但是我也相信有很多爸媽都遇過,孩子嘴上說著「我對??有興趣」「我想去學??」「我想去試看看??」,但是沒多久就放棄了

其實在孩子年紀較小的時候,通常會具有意願去做很多嘗試(相對於青少年),但在多數孩子的心中,那可能僅止於「我覺得有趣、想去做」,但是不會有「我想要做到什麼成果」的想法

但如果孩子沒有習慣在一開始,就為這次的嘗試或者學習先設定一個目標,往往就會落入「就只有做,但是不知道該付出多少努力」的情況,也無法因為「達成目標」的成就感累積,而逐漸培養「相信自己可以」的信念

結果就是花了時間、做一做,然後也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幹嘛,就覺得無趣了

以女兒們的經驗為例子,當她們一兩年前說想要學電繪的時候,我不是「自己去幫她們研究」有什麼課程或者直接買設備

而是先陪她們討論與研究,先定義她們的目標是想要畫出什麼成果(我通常會要他們訂出一個「明確的目標成果」,例如:在Line上面上架她們創作的貼圖),然後在有明確目標的情況下,再讓她們研究「如果要達到目標,那我要做哪些事情?」

在有目標以及有行動規劃的情況下,我的責任就只是「負責提點的教練」以及「負責打氣的啦啦隊」

---

#爸媽可以怎麼做

我自己總結一下我家過去多年的經驗,大概有幾件事情可以參考

1. 多聽孩子的想法,陪他們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動機,然後在旁邊搧風點火,鼓勵他們踏出嘗試的那一步

有時候孩子願意踏出第一步要花很多年(例如我鼓勵大女兒願意去參加學校的比賽,就花了兩三年),但是不要放棄,等待時機對了的那一刻

2. 對於孩子的興趣保持開放與支持的心態,把重點放在「培養他們做事的態度與習慣」,而不是「只能去做爸媽們要他們做的事」

3. 讓孩子練習與習慣「以終為始」,孩子能先釐清與定義自己的目標,然後才是討論要做的事

4. 提供孩子可以模仿(甚至是追尋)的人物目標,一方面激發他們內心的火花,另一方面也讓他們有具體對焦目標

(例如大女兒練電吉不是只看著譜,悶著頭自己練習,而是會去看YT上一些很厲害的樂手的表演,然後就會更有動力)

5. 當孩子的教練,引導他們對齊自己的目標去找到做事方法;也當孩子的啦啦隊,當他們完成目標時,給予適當的肯定與持續前進的動力

.

當孩子培養出習慣與自信時,他們就能知道如何帶著自己,航向他們自己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