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學習?競爭力學習?

「快樂學習」、「競爭力學習」你選哪一個?還是??

.

小孩上了小學後,家長開始不得不面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尤其是當看到了孩子在小一的第一次大考成績不如人意後,家長的內心便開始緊張起來

而在網路上,你也總是會在討論小孩成績的文章下,看到兩種不同立場的家長在爭論著:

有些家長認為讓孩子快樂學習就好,不該太在意成績;有些家長認為學習就是要培養競爭力,孩子要提早適應壓力。

但是我總覺得那樣的二分法,其實忽略了「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的角色是什麼?」

所以,我自己採取的立場是:

.

孩子成績其實是在反映著他在學習上可能遇到的瓶頸或者弱勢,如果爸媽只想著「讓孩子快樂學習就好,不該在意成績」,

其實很容易就忽略了能幫助孩子進步的機會,而孩子也很容易陷入「所以我就是不擅長」的這種固定式思惟。

所以在陪伴女兒們的學習時,我會很認真地去觀察她們的作業、考試錯題,與她們一起找出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她們可以做到的解決方法:

我在陪她們訂正考卷時,會認真跟她們討論,找出沒搞懂的事,以及各種可以避免考試粗心的實際操作方式;

我會花兩年多的時間,慢慢讓大女兒學習畫重點、寫筆記,藉此節省平常以及考前的複習時間,

我試著與她們一起找出適合的學習方法、一起訂下目標,然後在時間的累積下慢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但是做這些並不是為了要讓他們「快樂學習」,也不是要她們「擁有最好的考試成績」,而是讓她們「找到有效率的學習方法」,然後才有足夠時間去探索她們真正感到快樂的事情。

就像我自己在職場工作時,很討厭無效率的工作方式,所以我會試著整理出更好的工作方式(可能是程式自動化、可能是流程優化),

但那並不是因為我覺得工作很有趣或者想爭取升遷,單純只是我想要可以輕鬆點工作,然後準時下班做自己更想做的事情。

當然,我不能否認會有些好老師,確實能在教學方法上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也會有些孩子能自主找到自己真正有興趣的學習內容,因而非常積極地投入於學習中。但是這樣的情況畢竟不是普遍的情況,

所以我覺得或許家長可以做的,不只是「快樂學習VS競爭學習」的二元選擇,應該也能夠是:

協助孩子找到學習的方法跟策略、正向的面對目前學習的瓶頸,然後在時間的累積下,讓孩子找到自己對於學習的動力與熱情

多年後這些累積,會是比「某次期中期末考,孩子的成績高與低」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