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前,我卻想來聊聊課外閱讀
今天都在陪著女兒們複習期中考,陪著陪著,忽然有感這幾年陪著她們建立文字書閱讀習慣後,對於她們在課業學習上的助益。
所以這篇文章就來分享一下,我覺得「文字書閱讀」這件事情,對於孩子在課業學習上的幫助是什麼(基本上都是我自己的感受,沒有科學實證的)

從閱讀去培養從文字中抽取資訊的能力
在新的課綱或者所謂素養教學中,之所以會這麼重視閱讀,其實是因為現在的世界裡,知識與資訊的增加速度已經無法被估計。
因此「學習」已經無法僅憑教與學的過程中來達成,更重要的是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
而這樣的能力基礎,便在於孩子是否能藉由大量的閱讀過程,靠自己抽取出知識與資訊。
也因此,目前很多學科的測驗中(包含國中會考之類),會出現很多大量文字與圖表的閱讀題。
對於這樣的學習與測驗,其實不是要倚靠名校/名師的教學或者大量的題目練習,靠的應該是閱讀習慣的長遠培養(後續還會需要培養對於資訊的提問與思辯)
因為文字書閱讀,培養了從「符號到具象」的思考習慣
以數學為例,因為大人們都已經很熟悉基本的數學概念,所以有時會不理解孩子為什麼就是聽不懂一些很基礎的數學。
但是如果我們試著用孩子的視角來思考,「4+5」其實只是三個符號,除非它可以對應到實體世界的畫面,否則孩子是無法了解它的意涵(就像我貼了外星人語的符號給你,然後就開始跟你談多維空間的概念,你一定也聽不懂)
因此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老師都會藉由讓孩子「畫出來」,來讓孩子理解符號與現實的對應關係。
我自己覺得在孩子的文字閱讀過程中,其實也有這樣的練習效果,因為孩子在閱讀「文字書」的過程,他的勢必會把書裡文字所描述的劇情內容,在大腦中投影成「具象」的畫面。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認為可以讓孩子逐漸練習與習慣對於抽象轉具象的思考(例如像我這樣的程式設計師,其實看著一行一行的程式碼,其實在腦中是會直接轉譯成具象的電腦運作情況)
而這樣的能力,在未來孩子面對更多具抽象概念的學科時(化學、量子物理?),應該會有更多的助益。

因為文字書閱讀,增加對於「語句」的了解
很多低年級孩子的爸媽,都會發現其實常常孩子考試答錯,並不是因為不會解答的方式,而是看不懂題目語句的意思。
因此很多家長跟安親班會選擇讓孩子一直作評量跟試卷,藉此讓孩子去理解出題的文字。
更甚者,可能會教孩子去抓關鍵字來判斷題目的意思(就像大人學開車,駕訓班老師說後照鏡看到什麼,方向盤就左打一圈)
但是如果可以讓孩子平常就習慣大量閱讀不同的讀物,他們就有足夠多的機會去接觸各種不同的語句表達方式,也就可以自然地去練習判讀語句的意思(例如依照情境、依照前後文)

從文字書閱讀做大腦練習
我之前寫過一篇關於「為什麼要讀長篇小說」的文章,內容講到我認為藉由長篇小說內的完整人物關係設定、劇情架構,可以讓閱讀的孩子在大腦中進行:
邏輯式的劇情思考、抽象而複雜的人物關聯性思考、記憶力的練習。
在這個3C影音充斥的時代,我覺得更需利用文字閱讀,來避免「孩子習慣影音資訊而缺乏大腦思考練習」的情況
.
我自覺兩個女兒並不是什麼特別聰明的孩子,但也許是受益於閱讀,目前她們在校的學習是屬於我完全不用操心的情況,也因此我也才會不斷地在這個粉專上,推廣各式各樣的童書,以及我們家的閱讀經驗
正陪著孩子複習期中考而崩潰的你,也可以試著用更多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孩子的學習情況
或許你也可以找出更多適合自己孩子的學習輔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