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養焦慮」

經營粉專不少年,除了談孩子的閱讀外,我之前並不常談論關於教養的議題。

大多時候,我只是記錄與總結我家的經驗

不過今年大女兒從國小畢業進入國中的階段,因為想這好好整理這一路以來的想法與結論,所以這幾個月發了比較多偏向教養與學習的文章

在收到了幾個網友的後續詢問內容中,卻感受她們看了文章後反而產生的焦慮情緒

所以,我今天想來聊一下「教養焦慮」

--

我覺得比起去聽家長群裡的討論、看專家們的說法,我覺得教養中更重要的是

「爸媽自己的核心態度與想法是什麼?」

我所謂的核心態度與想法,可以包含:

1. 「我覺得對於孩子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我覺得最想帶給孩子的能力與價值是什麼?」

每個爸媽、專家,心中對於這些問題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與見解,這也就會導致他們所採取的行動優先順序的差異

如果你在沒有確定自己想法之前,只是到處看別人的家長都在做什麼、哪個專家建議了什麼,然後開始想「自己如果不做一樣的事情,是否會耽誤了孩子?」

最後只會造成許多無謂的焦慮,也會莫名地把自己與孩子搞得很辛苦

2. 「我的孩子是個什麼樣的孩子?」(這個答案不會是個固定的結論,而會是個隨著持續了解而變化的狀態)

常有爸媽跟我說:「你這些做法我都做了,但是對於我家孩子就是沒用啊!」

是啊,本來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個體,爸媽在套用一樣的想法與做法後,得到的結果也不會是一樣

所以很多時候,在你發現「這樣做沒有用」的時候,並不是先否定自己的目標,也不是焦慮地去找更多資訊與方法,而該是確認有足夠的陪伴、觀察、溝通,從過程中好好了解孩子

然後才依此去調整,或者嘗試其他的作法

--

那些你所決定的核心態度與想法,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因為那是限於你與孩子之間的選擇,最後也僅影響了孩子的成長方式

舉個我家幾個關鍵階段的例子來說好了

1. 大女兒要上幼兒園時,我一開始也是充滿各種想帶給她的想法,因此選擇了一個「蒙特梭利+美語」的私立幼兒園

但是經過一陣子,我觀察到了原本話很多,對生活充滿探索興趣的她,似乎充滿了壓力的感覺,所以我每天晚上跟她聊天時,想辦法要理解她的感受。

一個月後,我決定讓她換去另一個「強調孩子的戶外活動、生活探索」、「你可以看到園裡孩子笑容」、「到畢業前都沒有教注音、沒有教數學」的私立幼兒園

在那裡,女兒們沒有超前學習的積累,但是卻有我所期待的「穩定情緒」「探索態度」「溝通與對話的能力」

2. 大女兒要上小學時,就開始看到幼兒園的家長群組中,其他同學的爸媽們有著各式各樣的安排,英文補好補滿是基本盤,其他的各種學習資源也是被不斷討論

霎時間,我也會有一種「如果我們少做了什麼,是不是就誤了孩子?」的壓力感

但是如同我前面所說的,我跟抬抬再次確認了我們對於女兒所懷抱,最重要的核心態度與想法後,我們的重點也就只放在「讓她們有穩定的情緒與正確的態度」「讓她們有閱讀的興趣」「讓她們有健康的身體」

因此他們在中低年級時,就是愛上閱讀、參加自己有興趣的活動、每天晚上六點半一起在餐桌上吃晚餐聊天、晚上九點就寢

3. 而到了中高年級的時候,我便開始讓女兒們開始培養一些學習的方法、嘗試自律的規劃、願意去嘗試不同挑戰、具備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那種種的嘗試與結果,就是後來大家看到我所記錄的一些文章內容,也就是目前大家所看到的地方女兒們樣貌

--

我並不覺得我對於女兒們成長的這些想法、規劃與做法必然正確,也不一定適用於看到文章的網友

(如同我有同事認為孩子學好英文最重要,其他事情次之,所以即使他孩子的課業成績不好,他也會因為孩子英文表現好而覺得釋懷,所以我的想法與經驗對他就沒啥用處)

所以寫下那些文章的最大重點,僅只在於期待分享之後,能帶給你的教養之路一些靈感

如果我們有著類似的教養價值觀,那或許我家目前所累積的成果,也能帶給你一些堅持的動力

而不是更多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