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小時後開始跟他們談「錢」

我們小時候的父母觀念,好像大多是覺得「小孩就好好念書,沒事講什麼錢!這種事大人操心就好」

可是我自己當了爸爸後,我是覺得:

這整個世界處處依靠著金錢與經濟活動在運行著,而活在這樣的世界中,每個人隨時都得做出各種決定,

如果孩子連基本的『金錢概念、經濟活動』都沒有足夠的認知,那又怎麼能期望他們在關鍵時,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呢?

基於這樣的想法,我大概從女兒們幼兒園小班的時候,就開始會跟她們聊,關於很多「錢」的概念

所以這篇,我想分享一下過去我陪伴女兒們的經驗:

--

📍找個適合你孩子情況的時機點,開始固定給他零用錢

因為孩子有的自己的錢,你才能開始讓他練習很多實際的事:

想要與需要的差異、物慾的控制、消費的規劃、甚至是破產的感覺....

同時,父母也比較容易觀察到自己孩子目前的金錢觀,是否有需要特別引導的錯誤認知。

所以給零用錢的重點,不會是放在「幾歲開始給零用錢?每隔多久給?一次給多少?」,而是爸媽先想好想要引導孩子學習怎樣的觀念

以我家為例子,兩個女兒天生對於金錢感截然不同

小女兒是超級衝動型、順著感受在花錢,所以我就是幫她練習在花錢之前多思考一下(我會跟她討論),但是原則上我是不會以爸爸的角色去禁止她花自己的錢

(10歲就體驗到衝動消費而導致破產,會比長大才破產好得多)

大女兒則是超級精打細算、喜歡看著錢錢增加,所以我反而是要她學習當花則花,有進有出才有辦法學會運用金錢

(現在在她的存錢目標下,她自己有個收入支出比的原則)

此外,我也建議她們兩個人要練習記帳,在紀錄的過程中,讓她們可以不斷檢視自己的金流

--

📍讓孩子體驗一下實際的經濟運作

在討論到零用錢議題時,應該也有家長問到:那要讓孩子用幫忙做家事或者成績表現來賺取零用錢嗎?

關於這點,我個人是不太建議把做家事跟課業拿來跟金錢做連結

如果是擔心孩子覺得錢來的理所當然,我覺得可以讓孩子簡單的親身體驗關於「銷售」,藉此讓孩子對於簡單的經濟運作有些體會

例如,在大女兒蠻小的時候,我讓她自己在我家附近的路邊擺攤,義賣她在幼兒園做的陶土作品。(我負責坐在後面當不說話的保鑣)

在這樣的實際體驗中,她從產品定價開始(思考東西的價值怎麼定義),

再到體驗實際銷售過程(我是真的讓她自己一個人負責跟客人介紹商品、包裝、收錢,而且她發現很多人只是問問,但是不會買),

再到感受付出時間與收入的對照關係(她擺攤兩個小時,但是只賣出一百塊錢。收入已全數捐贈給台東哈拿之家)

最後在討論這個活動的心得中,她開始了解原本我跟她解釋但是她卻聽不懂的部分(例如原本她想幫她的產品定價12塊錢,我說你不如賣15塊或者10塊錢)

也是藉由這樣的實踐活動,她整個人對於金錢的感受有了很大的改變。

--

爸媽如果有機會能放心思,觀察孩子在「金錢觀念」以及「運用金錢」上是否有需要引導以及練習的地方,

然後陪著再陪著孩子慢慢地練習,培養出好的觀念與合適的用錢習慣

這對於孩子的價值,會遠超過「給不給她們零用錢、給多少錢」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