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

「拔~~~為什麼大家都要工作賺錢?」

有天晚上睡前,小女兒問了我這個問題。我想,大家可能也有被孩子問過類似問題,只是身為可能已經壞掉的大人,我們常常會基於一種自身負面的人生經驗,開始給孩子各種侷限的觀點,甚至於就開始在孩子面前抱怨起自己的人生,然後結論可能就是孩子要感恩啊、要努力啊。

其實當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時,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時機,來跟他們討論「未來的生涯」,只是大多的人應該不知道要怎麼跟孩子說會比較好,所以今天我就推薦一套我覺得超~~~棒的書籍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

先來破題一下,雖然書名包含「為什麼要讀書」跟「為什麼要工作」兩個部分,不過感覺作者心中的答案是「讀書是為了培養長大以後工作的能力」,所以這本書的架構與內容是「從理解人為什麼要工作,再來反思讀書的意思」。這樣的論述方式,跟台灣近年因為新課綱而較多人在說的「從培養自學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的角度來思考讀書目的」出發角度不太相同。

這套書的內容呈現方式,是以兩種方式交錯呈現:一部分是以圖表與文字資訊,來說明工作這件事(包含工作之於社會、工作之於賺錢、工作之於興趣、工作之於幸福);另一部分是以一個漫畫故事來介紹一個對於未來迷惘的中學二年級男孩,因為看到了"這本書裡關於工作的圖文資訊"後,開始思考,重新尋找自己的方向。

我自己覺得這本書選擇這個的呈現方式非常棒,因為如果只是單單把圖表與資料給孩子看,可能並不能激發他們自發性的進一步思考,但是藉由書中漫畫主角的迷惘與看到資料後的思考,或許可以讓閱讀的孩子將自己也帶入主角的思維中,開始把書中的資訊投射入自己的生活中。

另一個我覺得這本書很棒的地方,是它的內容呈現方式清爽而且具有條理,價價值觀上也相對正面且尊重多元差異,而陳述上不會流於說教或甚至像是教科書籍,所以我覺得孩子應該是會有意願自己閱讀完的。

還有要稱讚一下這本書的台灣出版社「采實文化」,在討論到工作與金錢收入\支出的部分,出版社有特別把相關的圖表改成台灣的數據(包含行政院主計處與教育部的統計數字),因此孩子閱讀起來更加有感覺(大女兒看到台灣家庭平均生活費的圓餅圖時,非常興奮的跑來跟我分享上面的數字)

最後說孩子閱讀完能否有收穫的呢,我自己覺得要看孩子的年齡以及他是否已經開始產生對於未來的困惑。例如我把這套書給大女兒後,她很認真也很有興趣的一次看完,但是當我問她說:「看完後,你覺得對未來有什麼新的想法嗎?」她只是笑著跟我說:「沒有!因為我根本沒有仔細在想『未來』這種事情」😅😅😅

所以我個人是覺得大概國小高年級一直到國中,可能是看這套書最容易有收穫的年紀。